发布时间:13:46:42
分享:导语:
中航建设集团是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十大军工企业之一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一家现代化大型央企。近年来,为打造“中航工业的建设铁军、央企血脉的知名品牌”,企业全面实施“一元为主、多元并举”的发展战略,推动企业由建筑工程总承包商向城市综合运营商全面转型,努力跻身建设领域的第一方阵。
他们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从行业发展、企业经营、项目管理到岗位提效四个层级的数据打通,持续创新突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公司整体业务快速增长,数字化建设脚步越走越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日前,建筑时报走访了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中航建设集团总部。长期服务中航建设的广联达团队也跟随记者镜头,重温了这家企业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诸多行动。为助力更多项目、更多企业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特分享此篇文章,愿与所有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携手共进。
加快部署工业化升级 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中航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陈劲介绍道,目前公司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公司承接了大批装配式建筑,在承建过程中,加大装配式技术学习和创新力度,积极运用BIM技术与装配式设计、生产、安装相结合,形成“BIM+装配式”的数字管理系统及方法。同时集团公司正在部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项目,定位于建筑产业化PC预制构件。随着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配合机械化施工需要,减少工人现场作业量,河南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将陆续增加建筑及交通用钢结构、建筑幕墙、建筑门窗、轻质隔墙板、整体家居产品等,最终形成绿色建筑产业园。
中航建设总部
通过在建筑安装智能建造与装配式施工技术领域的多年深耕布局,公司创新工作室于2019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荣升为市级水平。创新工作室通过不断技术攻关,推动智能建造,部品部件现代工艺制造和数据采集分析等,使一批核心技术在开发利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BIM技术创新方面,公司通过BIM+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BIM+装配式施工的应用,实现工厂化生产与现代化管理的结合;BIM+物联网、移动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了施工现场协同工作效率;国产BIM建模软件+算量软件集成应用,提高工程量、材料用量控制精度,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
公司通过在怀柔科学城项目上,积极引进国产自主引擎模型软件,深入探索自主可控BIM技术的应用技巧,切实加快了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实现设计、工艺、制造协同。同时也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智能制造等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应用。
解决业务管理痛点 平台对接数据打通
对于企业来说,每个管理层级都存在不同的业务和管理痛点。陈劲表示,在中航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暴露出来一些管理的痛点,譬如招采效率不高、算量准确度不精,项目管理人员多及物料浪费突出等问题。其关键点还在于企业管理或者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数据孤岛的问题。
而实现数据打通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中航建设实现了项目数据与企业数据平台的直接对接,集团公司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施工现场进度情况、物资使用、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的情况。现场具体的项目数据,公司都能够快速及时的掌握。数据的直达,使得集团对项目提供招采对接或技术支持的服务变得有的放矢,这直接减少过程中的时间消耗,提高了效率;其次,关于算量精度问题,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去提高算量精度和对量效率。模型的算量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实体的量,其他各个管理专业或者是人员算的量可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确定合理的使用量。通过这种使用量的控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预算人员和生产人员管理效率。
中航建设雁栖国际项目智慧工地管理系统
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转变:首先,借用了公司提供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让管理流程更加可控,保证项目的正常进展。其次,数字化的应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帮他们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更细致的管理。以安全巡检为例,原先发现施工现场有安全隐患,安全员整改通知,安排资料员去收发,流程和占用的时间都比较长。现在通过数字平台,信息可以快速共享、处置。再次,信息能在平台上真实地记录下来,也避免了口头告知可能会带来的扯皮现象。同时对于公司了解项目情况也是非常有效的。
人力资源信息精准 劳务管理系统完善
劳务管理工作离不开公司的管控,更离不开项目的反馈,信息的精准性和全面性至关重要。为此公司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去落实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管,同时也为项目提供便利。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和年龄走向,现阶段已经从供过于求走向供需趋近平衡,同时建筑工人年龄走向渐渐趋于老龄化,工程管理中心去统筹管理有助于对于公司劳务工人储备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中航建设陈各庄项目劳务管理看板
公司从2016年开始建立劳务管理系统,并与广联达公司开始合作。通过初期的使用和项目的反馈,再根据公司自身业务特点总结经验,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目的是保障企业劳务管理要求标准落地执行。达到劳务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集团公司与工程项目现场的劳务管理能力和水平。通过统一的劳务管理方式与信息化管理手段相结合,达到项目内劳务数据共享、集团内劳务信息互通的目的。进而达到人员用工风险可控、优秀队伍有据可查、劳务数据互通。
工程管理中心是劳务管理主管机构,对各单位及分承包方兼有监督、检查、指导、服务的职能。集团公司各其他部室、各单位相关人员应按其劳务管理的职责分工,对分承包方实施对口管理。分公司须建立劳务管理机构,完善所属项目部劳务管理体系并确保正常运行,对劳务费(工程款)结算支付及维稳工作负总责,对劳务作业人员工资发放负监管责任。项目经理是劳务管理第一责任人。项目生产系统是劳务日常管理的主责部门,对所使用的分承包方日常用工管理、劳务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负主要管理责任。
在劳务管理中“实名制”管理内容上,公司采用了广联达劳务管理软件为日常劳务管理工作软件,通过软件把控各项目劳务人员情况,整体管控思路从分包队伍选取,合同签订、人员进场信息登记,出勤统计,日常安全培训教育、工资结算考勤统计、劳务评价来管理劳务在项目层级的全过程路径。
培育新型建筑产业体系 形成全产业链智能建造
陈劲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园、广西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多个EPC项目建设,未来将与运营方共同携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该类EPC项目建设中,积极推进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同时探索适用于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流程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动企业以多种形式紧密合作、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为核心、相关产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中航建设科学城脑认知项目应用BIMMAKE进行场布建模
陈劲坦言,在推进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使用国产信息化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国产数字化平台确实用着放心。中航建设作为国有军工企业,涉密项目和科研基地建设比较多,用广联达等国产信息化平台或产品,对于公司承建的保密工程、科研型项目,在数据安全方面非常踏实;其次用着也很省心,其不但界面简洁易学,更好的是实现了多元数据接口,避免重复劳动,支持模型一键上云,多方链接都比较便利;再次国产软件本土化程度高,迭代快,用着也更舒心。其直接面向国内施工需求去设计,可将企业需求直接反馈到软件研发中,将使用需求转化为功能输出,快速迭代,这也是国外产品不具备的优势。而这些也坚定了中航建设持续使用国产软件的决心。
在谈及未来时,陈劲表示,企业实行数字化转型后确实带来了显著的价值和影响,改变了产业形象,打通了数据孤岛,用大数据辅助决策,提高效率,最终创造了突出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下一阶段,中航建设在数字建设方面将加快科技创新,加快产融投一体化建设,以科创产业园为基础,加快实现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的数字化,并且开发出数字建筑平台更具综合性的全面应用。面对数字建筑时代的到来,中国建筑业尤其是国企、央企,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发挥好主力军、压舱石的作用上,呼唤“更新、更勇敢的大脑”。在数字时代,通过BIM等数字技术把设计构想形成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和优化,以更小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智慧建造,交付品质更优的产品,以更智能的数字化监视、控制手段进行智慧运维,达到数据高效、联动、共享,由单体智慧建筑向智慧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