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几年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对BIM技术有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不同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有所不同,引入BIM技术时间不同,各阶段对BIM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同时,不同企业因选择的BIM应用路径不同,在具体应用和推进速度、应用效果也有很大差异。面对这项技术革新,各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完全照搬别人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只能结合自身特点在应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落地方法。在此,我们从管理需求、应用阶段、应用模式三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施工企业管理需求
按照价值理论的评价标准,BIM技术和建筑行业以往的其它技术一样,施工阶段BIM技术应在节约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面对施工行业普遍的粗犷式管理水平,调研和专家访谈中频繁提到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精细化管理而存在的一些困扰,如企业有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偏差,甚至落实这些标准成为了企业、项目的负担。项目技术部有完整的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但在作业现场却无法落实。BIM技术能否和管理相结合解决此类问题?具体的管理需求应体现在两个层: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需求和企业管理中的管理需求。
1.项目的管理需求
围绕着技术、商务、生产三条管理主线,项目部各岗位各施其责但又需要相互配合,既要解决协作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效率问题,又要确保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源。现场出现的管理偏差应及时传递到决策层,便于决策整体掌控项目实施风险。同时,项目决策层之前识别出的高风险事项,应能实时告知一线的实施人员并提醒实施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如作业层专注于抢工而没有做到“工完场清”,可能导致工作面交接拖冗,有工期延误甚至分包索赔的风险。决策层及时获取这一信息后可以快速干预,避免风险扩大。另外,每个项目作业前都要编制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但限于方案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编制的文档可能无法实施、甚至会误导现场作业人员,长此以往,作业人员不愿用。同时,历史项目上一些优秀的作业文件却无法共享,这些都是项目部相对普遍的管理难题。
2.企业的管理需求
现阶段一级以上施工企业基本都具备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应用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纸质版的各类管理手册等,但普遍存在执行和落地不到位的情况。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该融入公司部分管理思想,企业管理手册、制度等同样是约束公司整体管理方法、考核标准等公司的整体要求。分析背后原因可能有几方面:第一,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设计时更多考虑服务于企业管控,而忽略项目部本身的管理需求。项目部为了填报而填报,因增加项目负担而造成项目数据收集困难,最终影响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落地。另外,还存在部分企业购买了远高于自身管理水平的信息化系统,落实过程中自上而下都很难适应。第二,无完整的信息化系统或刚开始试用传统信息化系统的企业,还是以原有各类“手册”等企业文档作为管理依据,而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方法。另外,有个别企业并未按自身企业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体系,而是直接借用其它企业的管理体系,最终都会影响公司管理体系的落地。
3.BIM的管理价值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除了可以利用BIM技术解决一些岗位难点外,无论是项目实施层还是企业管理层都集中反映出企业管理体系的落实难点。BIM技术可以利用模型作为载体的技术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时BIM技术可以和企业现有信息化管理系统,或与公司传统管理体系集成或融合,解决公司项目“两层皮”的现象,最终解决公司管理体系的整体落实。当然在具体集成中可能会涉及到对原有管理体系的调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BIM技术可以促进施工管理技术能力的提升。比如,通过碰撞检查提升图纸审查能力和深化设计能力,通过施工模拟提高施工方案编制水平和方案交底效率,从而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利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总控计划,结合BIM模型上负载的时间、成本数据信息,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源、总体施工节奏进行更加直观的呈现,既可以为施工资源投入进行均衡性评估,为计划优化和调整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针对潜在的风险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最终提高计划的可行性。企业管理层利用BIM技术提供的上述信息可以更加直观了解项目、提前识别风险。相比传统的文档和报表,管理层更容易获取项目信息。
其次,BIM技术可以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推动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在项目层面,将企业的管理标准、工程做法、质量标准等大量业务信息与BIM模型集成后,各管理层通过移动端、云技术等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支持各岗位管理活动。将公司管理要求直接推送相应岗位,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提高项目沟通效率。同时,各岗位的过程管理信息实时汇总到BIM平台,通过企业的考核标准实时对比,并通过企业的考核规则预警提示。企业层和项目层按照公司的管理分工获取不同维度的项目信息,由原来的结果管理转向到过程动态管理,随着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更多项目管理的数据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数据可采用基于大数据存储、分析和挖掘技术,形成可复用的BIM知识库,持续提升BIM数据价值,最终提升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
最后,BIM技术可以促进行业管理模式的提升和创新。BIM技术以其固有的技术特点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由原来人对人的网状沟通方式转换成基于BIM模型的放射状沟通方式。BIM技术可与项目管理集成应用并为项目管理提供技术和专业数据支持,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可供深加工和再利用的数据信息,满足现场管理的同时还是数据的生产方。项目管理系统解决了从企业到项目、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协同管理问题,在协同过程中,成为业务数据的适用者,二者的结合,可有效提高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利用率。这种应用模式必将对原有的管理模式产生影响,形成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BIM应用方法
BIM技术应用是系统性工程,要实现上述BIM价值并非一蹴而就,按李云贵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控制好节奏”、“找对方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价值。经过近几年的应用,不同企业应用BIM技术的时间不同,正处于不同的应用阶段。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些企业也曾走过弯路,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应用方法和教训。总体来看基本要经历项目试点、公司总结推广、系统集成这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严格的串行过程,各公司可以结合自身的积累和资源投入,通过选择不同的应用方案实现BIM落地,下面分别就各阶段的应用内容和实施方法做简单的总结。
不同应用阶段的企业也在采用不同的应用模式,大致总结一下有三种,即岗位应用模式、项目协同应用模式、公司集成应用模式,目前以前两种模式为主,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公司集成应用了。
1.项目试点阶段应用方法
项目试点是公司推广的基础,项目试点适用于初次引入BIM技术的企业,可以从一个项目开始,也可以同时在多个项目上同时试点。试点前应明确试点目的,除了业主或项目自身需要外,应综合考虑公司推广BIM技术的目的。试点时要充分发挥BIM中心的带动作用,在试点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和应用方法总结,为公司推广做准备。根据目前的BIM发展速度,从一个项逐个试点可能会影响推进速度,可以采用多个项目并行试点,在不同项目上选择不同的岗位试点。
项目试点目的:
(1)实现BIM人才培养和团队组建。包括类似建模、模型检查等基础性人才,以及运用BIM应用平台的的人才储备,这类人才是BIM推广和落地的基础要素。不建议采用外包替代,但可以利用BIM咨询方提供培训服务。试点前应该对BIM人才有明确的要求,比如人员数量、人才结构、不同人才的考核标准和方法。
(2)学习BIM相关软件的操作,并能解决项目具体问题。根据试点项目需要,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有节奏、有选择的对BIM软件进行学习。项目部人员建议只学习和本岗位工作有关的内容,利用软件解决自身管理问题,BIM中心人员对软件的学习应相对全面和深入。
(3)对BIM应用点和应用方法总结,总结出在试点项目已经实践的应用点,并总结形成各岗位利用BIM软件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选择软件的方法、人才培养方法、人才考核方法等都属于应用方法,需要认真总结。这些方法的总结既可以为后续其它项目应用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以解决BIM人才流失带来的困扰。
项目试点的有效方法:
(1)选择合适的应用项目。选择试点项目时要综合考虑项目体量、管理人员意识、项目施工节奏及业主要求等多种因素。大项目的技术需求比较明显,管理团队对新技术的接受相对容易,但大项目工期紧张,学习精力相对受限,小项目则相反,所以要综合考虑。
(2)事先制定应用方案。应用方案包括项目应用目标、软件选择、人才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在具体方案的指导下展开BIM应用既可以避免盲目的投入,又有利于试点目标实现。
(3)对应用过程和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包括应用过程的考核方法,具体应用成果的呈现方式,可量化的验收标准。考核是对应用效果的度量,也是对是否实现目标的评价,但考核标准是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的。
(4)试点期间不断总结和优化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是项目试点的最重要输出之一,好的方法可以指导项目快速复制,方法包括本项目所用BIM软件的功能特性、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各岗位应用清单和操作方法。
2.公司推广阶段应用方法
通过项目试点,在公司有了一定的人才和应用方法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实现BIM技术在更多项目上的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优化原有的方法,同时不断丰富自身企业的BIM人才结构。推广阶段更加注重项目、公司的协同配合,调研也发现企业越重视,推广效果越明显,公司的重视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投入,包括公司系统性的规划,甚至领导层的直接参与。调研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试点期间就对公司的推广做了系统性的规划,包括试点节奏、人才培养计划、BIM软件的可拓展性等。下面从公司推广条件和推广方法两方面做简单总结。
公司推广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有一定的BIM人才储备。基础性人才培养完成后,基本具备项目复制和推广的条件,后续人才培养按照公司的整体规划分节奏分批进行。
(2)总结形成了一定的应用方法。后续项目有了可参考的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的细化和补充,尽量降低BIM人才流失而对BIM推广工作带来的影响。
(3)公司整体对BIM有一定的认识。通过项目试点使得公司大部分人员对BIM技术都有所了解,而不是仅停留在BIM中心和试点项目范围内,最关键的是公司领导层要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公司推广的方法:
(1)利用好总结成型的BIM应用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本企业在应用实践中总结形成的,而不是直接照搬其它企业的方法,外部企业、BIM咨询方等提供的方法因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只能作为借鉴,不能简单套用。
(2)推广过程中应不断丰富和细化前期总结的应用点。BIM技术的应用也是由浅入深的,总结的方法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因此需要有不断丰富和细化的过程。随着应用深度和广度的变化,还会对公司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也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
3.系统集成阶段应用方法
施工企业应用的各类项目管理软件众多,基本覆盖了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成项目专项管理工具集成和项目综合管理系统集成两类。BIM技术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项目综合管理系统的集成过程势必会影响企业原有的管理方法,甚至对公司的部门设置进行调整,影响面比较广,集成过程相对复杂。相比之下,和专项管理工具的集成对管理的影响有限,且可以分步完成。下面就这两种集成方法分别进行介绍。
BIM技术和专项管理工具集成方法:
目前常用的专项管理工具有进度管理软件、成本管理软件、物资集采软件、资料管理软件等,和这些工具集成时应充分发挥BIM模型本身的特性,和BIM技术对施工过程信息跟踪及时的特点:
(1)和进度管理软件集成后,利用BIM模型提供的工程量对计划的资源投入、物资消耗进行均衡性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BIM平台收集的实际进度信息进行偏差对比和预测。
(2)和成本管理软件集成后,前期可以通过BIM平台获取模型量进行成本测算,获取过程收支信息、过程偏差对比和后期成本预测。
(3)和物资集采软件集成后,可以直接获取物资使用计划,甚至为物资出入库、消耗盘点等精细化的物资管理提供详尽的过程数据。
(4)和资料管理软件集成后,可以利用BIM平台将过程资料直接推送到各管理岗位,督促和提示各岗位按照施工节奏完成资料填报。
BIM技术和项目综合管理系统集成方法:
这类集成对企业的原有管理体系有系统性的影响,集成周期长,集成前应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对管理需求进行系统性梳理,有时大而全的系统反而会成为管理负担。其中常见的集成方法有以下三种:
(1)采购BIM应用软件与已有项目管理系统集成。适用于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完全满足企业管理要求。主要是希望通过BIM技术解决项目信息填报劳动量的问题,提高项目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集成后可能系统会比较庞大。
(2)采购并应用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适用于没有项目管理系统,或原有管理系统比较复杂、使用率低的企业,通过采购第三方标准化的BIM管理平台实现。此类BIM集成平台可能无法满足企业所有的管理需求,需要考虑平台的可拓展性,以满足企业后期的升级需要。
(3)定制开发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适用于对原有项目管理系统有相对清晰优化建议,对企业原有管理模式有明确创新需求的企业,结合BIM技术特征能规划出较为完整的项目管理方案,这种方法实现周期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