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解读 >  详情页

对话李久林:迎来BIM3.0时代,北京城建已经做好了准备

发布时间:2018-12-13 13:53:20 点击:1206 点赞:2 分享:

众所周知,近年来北京城建集团的BIM应用无疑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BIM应用走进3.0时代之际,记者特别对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李久林先生进行了一次专访,看看李总对于BIM的应用实践以及发展趋势有哪些心得与建议。

1.jpg

李久林 | 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


记者:您如何看待201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您认为这套标准为施工企业的BIM应用带来了哪些价值?


李久林:很荣幸,我参与了这项标准编制的大部分审查工作。该标准汇集了众多业内权威专家的意见,凝结了全行业共同的智慧,且其成果源于实践,有利于规范行业BIM应用,对充分发挥BIM的价值、提升行业BIM应用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该标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标准制定的依据源于实践。BIM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后,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会面临“到底是先实践、还是先有标准”的问题。在我看来,一项标准的制定,不能凭空想象,或仅是罗列理论性的内容。标准应该是在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该标准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严格遵守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其依据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第二,充分考虑了我国BIM应用的客观情况。在该标准的编制过程中,进行了谨慎的标准格式化和取舍。比如,充分考虑了BIM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对于成熟的应用,明确界定了其应用标准;对于扩展性的应用,给其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又如,标准的制定考虑了标准出台时我国的国情现状,在我国,大部分设计信息模型精细度不足以直接应用到施工中去,所以就在该标准中设置了涵盖施工深化建模的标准项,建议施工单位在施工图纸的基础上深化甚至重新创建可以指导施工的BIM模型。


同时,这项标准对行业的BIM应用也有着巨大的价值,主要体现为:


首先,该标准的实施有利于规范全国施工企业的BIM应用。在过去,企业开展某一项目的建设前,都要“先建标准,解决流程问题”,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劳动。针对这一问题,该标准明确要求每个项目都要做计划,但具体的内容须根据项目情况决定,该标准只明确了策划的要求、格式等。这对于规范全国的施工BIM应用,特别是对未来基于数据的管理(包括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和应用深度的控制),乃至对于全国BIM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都大有裨益。


其次,标准的实施能够促进BIM应用的普及。达标的BIM应用,实际上其水平只是和行业平均水平差不多或者偏高一些。BIM应用的标准水平,是大家努力一般都能达到的。标准划定了基准线,要求企业的BIM应用都要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促进整个水平的提升和普及。同时,该标准对很多实际应用都有规范性的要求,比如说:碰撞检查、预制加工、质量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等,为全国BIM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基础要求,有利于促进BIM应用的普及。当企业的BIM应用达到这一标准之后,可以再设定更高的标准,进而将BIM应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当然,标准的实施还有利于发挥了BIM的更大价值。企业可以通过应用BIM,沉淀高质量的数据,为后续企业的经营发展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如果在应用BIM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数据质量和数据化程度,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此,该标准对模型细度等多项参数都做了明确规定,有利于保证企业的数据质量,发挥BIM的真正价值。

 

记者:近几年,BIM技术在施工领域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从刚开始应用于技术管理方面,慢慢地向生产、商务口的应用拓展,您认为BIM应用应该如何与项目的整体业务相结合,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李久林:这个趋势确实很明显。在我看来,BIM应用与项目的整体业务相结合,应该由项目经理来统筹全局、整体把控。早期,技术人员应用BIM技术可以解决复杂的节点问题,如钢筋穿筋、安装检查、管线综合等,效果非常明显。现在,BIM应用向其他方面拓展,我们北京城建集团的做法非常简单——坚持项目经理主导应用需求的管理路线。


我们认为,BIM是信息化的一部分,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所以BIM就是一把手工程。在项目上,BIM的应用就应该由项目经理来主导,这样才更有利于BIM应用为项目带来更实在的价值。当然,在这方面集团也做了很多层面的推动。比如,集团内部的BIM交流会的汇报人员一定是项目经理,而不是BIM中心主任或总工程师。由项目经理来汇报,是因为项目经理是直接责任人,最应该清楚整个项目在哪些方面应用了BIM、投入如何、产出如何、效益如何。只有这样,才能将BIM应用和项目的整体业务结合起来,统揽推进,这些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


BIM的应用还要统筹兼顾,促进项目的整体发展。BIM应用不能只看一个点的效益。比如在一个项目中,技术部门把三维模型做了出来,商务部门的工作就会变得方便许多。此时需要注意到,虽然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商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许多。这就需要从项目的整体劳动强度、效益等各方面去综合考虑。另外,BIM不是万能的,不能在技术部门看到BIM应用的好处,就盲目推广到商务部门、生产部门上去。BIM应用在技术部门能有不错的收效,不代表其他部门就一定会有不错的应用效果。所以,我认为BIM应用的推进是项目经理的责任,需要项目经理站在项目整体的角度,将BIM应用与项目的整体业务结合起来推进。


此外,BIM应用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流程。BIM应用较为复杂,在项目中的推进,需要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因为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情况,应用BIM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比如,A项目要应用BIM来解决可视化的问题,不用三维模型很难表达;B项目要解决预制、加工等问题;C项目要开展数据分析;D项目侧重在算量……因此,要根据项目特征,实事求是地来制定相应的BIM应用流程,不宜一刀切地用同样的流程来解决问题。


想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先做好规划,要根据项目的特点、需求去制定相应的应用方法、模式、流程等。此外,还要通过BIM应用形成数据资产,以帮助实现集团层面对企业进行高效的管控。目前,要求所有企业都实现这一目标还比较困难。很多企业试图做一个基于BIM就可以管理所有项目的管理系统。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现在,我国现阶段的BIM应用总体还是以推广应用为主,大而全的系统很难具备很强大的生命力。

 

记者:北京城建集团是如何从集团层面规划和开展BIM技术工作的?在企业经营和多项目管理的业务层面,北京城建集团希望通过BIM应用来收获什么样的成效?此外,对于BIM应用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您觉得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BIM技术在施工企业应用的价值?


李久林:城建集团BIM技术的规划和推广是跟集团的其他业务管控系统相结合的。集团把BIM数据收集起来,筛选出有效数据,作为总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在BIM应用软件上,我们的主导思想是要放开,因为作为一个工程公司,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独立开发软件。所以我们将BIM应用软件的端设成商业软件,和软件商开展合作,根据项目的需求因地制宜的采用相应软件。这一过程中,我们会考虑数据的管理,通过信息化开展企业的综合管理。我们专门成立了自己的智慧工程院,构建有企业信息化的支撑架构,研究BIM技术在点、线层面上能够产生的价值。同时,我们也会跟软件商、合作伙伴在数据接口上进行进一步的合作。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将项目的数据及时汇总到集团,还要把数据沉淀下来、提取出来,形成整个集团的数据资产,以实现集团对多项目的管控和集约化的经营。


对于投入产出方面,我觉得这个是早期BIM应用都会遇到的问题。要客观地评价BIM技术的应用价值,需要从企业的应用程度和建筑的全生命期去考量。


早期的BIM应用都是通过某个项目特殊的需求来推动的。在这个阶段,BIM主要用于解决可视化问题,如果没有BIM技术作为支撑,项目很可能就无法推进。由于解决的是硬性需求问题,因此,投入再大都会让人觉得是应该的。现在,BIM从一些硬性应用逐步转向软性应用,特别是管理上的应用,其价值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但投入却是很明显的。当然,随着企业的共享资源越来越多,企业应用BIM的层面越来越广,BIM应用分摊到每个项目头上的成本就会越来越低;并且,随着BIM应用的普及,初期的投入成本(如培训)都在逐步降低,使用BIM应用成为常规的工作工具,最后,其投入就会类似购买复印机、传真机、打印纸一样不可或缺了。


关于产出,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实事求是,也就是应用BIM真正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而不是成为为了宣传的形式。如果应用BIM真正解决了管理中的问题,无论算量、设计、加工等问题,还是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其价值都会越来越明显。BIM的价值还在于最终要走向参与方的协同和全生命期的应用,建筑生命期大量的时间是在建成之后,而不是在建设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BIM的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BIM在全生命期的应用价值。现在我国正处于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进程中,您认为BIM在这一进程中能发挥哪些作用?您是如何看待“BIM技术从施工阶段,向设计阶段和运维阶段两端辐射,进而实现其在建筑全生命期的价值”这一趋势的?


李久林: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基础桥梁。无论是在设计方面,还是施工方面,BIM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支撑技术。早期,BIM技术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尤其是投标有重要的影响。随着BIM应用的普及,大家越来越深刻地发现,BIM在形成数据资产、挖掘数据价值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运维阶段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BIM在建筑全生命期的价值,需要新的商业模式去推动。如果只是施工单位来应用BIM的话,重点肯定是着眼于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BIM对交付后的管理作用有限。这就需要利用新的商业模式来打通BIM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应用。当设计方、施工总承包方和业主形成利益共同体,工程项目以BOT、EPC等模式去推动时,BIM技术从一开始就会考虑到项目全流程、全参与方的价值,在设计阶段就会考虑到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的应用问题。这样,BIM的价值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