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页
03/18
2020

警惕神化“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共生才是关键!

发布时间:21:47:52  

分享:

如果说2020年春天最火的流行词什么?毫无疑问“新冠肺炎”位居榜首,在疫情得到全面控制时又一新名词“新基建”在产业内广为传播。字面上看两件事儿似乎毫无关系,但恰恰是这两件为未来新轮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家知道,伴随着各省市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出台的新一轮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的出台,一场大的基建狂潮大有袭来之势。同时,3月4中央决策层定调要大力推进新基建,又为这些基建族类增了新的贵族,这几天新一轮基建和“新基建”大有刷屏之势。但我们也要警惕的一种现象是,过多的新观点稀释了知识,许多的新概念也模糊了本质。各种博眼球的名词、概念和甚至是对立的观点,总让人不明觉厉的同时又感觉云雾缭绕。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最近一些行业专家,其文章中阐述的“新基建”和中央定调的新基建内涵好像就大不一样。当然还有一些科技公司,把自身科技产业的报告,换个“新基建”的名词进行包装,附上长长的产业链图景,给“新科技”换了个“新基建”的马甲。面对种种概念云雾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面对众说纷纭的概念我们更需要把握本质,我们必须把一些事理进行理顺和体系化的建设。


一、中国“新基建”的冷思考

无可否认中国过去40年高速发展,在很大部分得益于国家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当然,这不是我国的首创,早在二战前夕面对当时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就是靠大搞基础设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大搞基础设施的做法近些年又一直受另外一批新经济学家的批判,他们担心国家加杠杆创造需求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会使得经济产生长期依赖政府的需求拉动,无法释放出经济体自身的内生动力。国家应该更多还是进行“供给侧”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让市场和创新处于主导地位。但笔者认为这些经济学家的担忧固然有利,但什么事情不能“一刀切”。有效的投资拉动这个“推力”和供给侧改革这个“拉力”,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要考虑因时、因地的灵活统筹,在国家经济出现一些危机的时候,适当的从“需求侧”进行一系列的刺激,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和老百姓的就业问题,适当的进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仍然有效。同时我们也要结合基建领域的新内容、新变化,进行新的思维创新。

image003.jpg  

1.我们为什么要提“新基建”?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基建是什么:它是基础设施的简称,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基础的工程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等等。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这里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词有“公共服务”、和“系统”。也就是说基建是一套系统,是一套相互搭配的“网络体系”;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未来促进物流、商流、资金流、人才流动等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此为“基底”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生态。当然,既然基建是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底层操作系统,那么面对当前世界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重新构建新的“基建体系”,就显得极其的重要。我们的着眼点也就不仅只是传统的“铁公基”,还要思考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更要兼顾到当前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过渡期,需要什么样的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2.“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区别

如果说以上我们谈的工业时代和物理时代的基础设施的话,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人类正在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我们都知道过去的工业时代,生产要素和资源主要是在“路”上流动,包括铁路、公路、航路、水路等,人们俗称“铁公基”。而未来的数字经济生产要素将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的建设,更多的数据在网上流动。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克林顿时代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划的提出更多考虑的是信息处于“点与点的链接”,形象的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新基建”主要包括了成为“新协同、新资源、新生产要素”,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新基建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联系和区别在于:传统基建的功能属性是“链接和承载”等公共服务,而且其各自提供的各自的专属功能。如:道路是用来供交通工具移动场地,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水利是为农业提供灌溉和及人们生活服务的等等,行业基础设施各司其职,较为相对独立。反观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新基建不仅有“公共服务”属性,还具有新的产业触变功能。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前所未有的让电子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基于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将个人类连在一起;并可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目的是为银行、教学、购物、纳税、聊天、游戏、电视会议、点播电影、医疗诊等提供远程连接。新基建相对过去的互联网通讯技术,更赋有了更多的内涵和理念,基于万物互联理念触发更多生产形态的变化,形成新的生产力、新产业和新业态。如:以人工智能作为代表的新一代应用场景,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工业互联网触发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驱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将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突出表现在当下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同时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也发挥着巨大的潜力作用。通过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到生产、管理、营销、产业协作等方面。


其次,新基建有更强的边界融合能力、跨越空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新基建”,许多人还是一种“孤点”的看问题,把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大数据等分别当成一个一个的“技术热点”。或者单项研究其产业链和产业应用,而忽视了这些“新基建”间也是相互融合和集成的,实际上这些技术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特性在互补和集成,5G代表的网络传输速度、人工智能代表的是思考、云和大数据代表的“计算能力”等,这些技术又结合各自的特点进行新的“组合”,形成新的“新基建”体系。譬如,作为建筑产业信息化龙头企业,广联达深耕建筑业信息化20多年,基于数字建筑理论,提出“接水、接电、接数字建筑平台”的新基建理论构型。其依托广联达图形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BIMFACE等方面的行业内领先技术,并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形成面向建筑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型,借助于新基建功能重塑建筑产业结构。


3.新、老基建的融合及愿景

除了新基建之间产业可以融合与集成,同时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之间也需全面融合与集成。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物联网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和新一代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基于IoT及传感器设备互联、人与物互联系、物与物互联,传统基础设施的每个“构件”、部品都可以和实现互联和互为感知,建立虚拟与物理一体化的全面感知网络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智能控制能力。“万物互联”的信息物理融融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成为了可能。同时,这种融合又是按照“点-线-面-体”的层次递进的:

“点”的感知。每个原来传统的基础设施装上了智能传感设备,使得原来基础设施每个关键点具有了感知的功能,知冷暖、辨方向。

“线”的相互连接。随着5G技术的发展,基于物联网之间的基础设施的“连接”,将加快。城市排水、城市路网、公共停车场、城市管网、市政消火栓、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都将基于5G、互联网进行深度相互连接。

“面”的协同。依托CIM、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并统一基础设施物联网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促进促进不同专业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构建“体” 的数字空间。以“数字孪生”为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图形技术(GIS和BIM)及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同步形成与实体空间“孪生”的数字空间。通过基于CIM的城市/园区一体化平台,纵向集成园区垂直应用,构建统一的空间信息模型,积累空间大数据和沉淀算法等知识资产,打造数字空间基础设施。


4.如何认知新基建?

当前新、老基建深度融合,并形成“万物互联”的信息物理融融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是必然,但是我们还是着眼动态发展的眼光,很好的统筹好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现在和未来,我们认为我国当前的新一轮基建应该分为以下5类:

(1)第一类是传统的“铁公基”:道路、桥梁及其它的传统的基础设施。

(2)第二类新基建:中央刚公布的“新基建”的范围,除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外,又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更多还是从未来新能源发展角度、城市间的快速连接等多重考量,这几类并不属于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范畴,而是一些更加具有科技感或代表着未来的传统基建,划分为新基建,只是一种着眼未来的补短板或战略性基建。当然,“新”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动态的看待,‘不能过于追求新。因为当前的各种数字技术的生命周期特别快,这也点学过摩尔定律都会深有体会。所以“新基建”在实际中的布局也应该有一定的灰度思维,不能奢望一下上的太多太全。

 image005.jpg

图:“新基建”七大领域


(3)第三类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融合的产物:即对传统的“铁公基”,如道路、管廊、桥梁、水利、能源等,数字化升级而形成的智能化设施。

(4)第四类智能空间/数字空间基础设施:不同于以上谈的三类都是“线性”基础设施,而是随着信息化模型、云大物移智及IoT技术的融合的深入,未来的“空间单元”也是一种更广泛的基础设施。

去年底美国知名咨询公司高德纳已经做了未来10年的科技趋势 ,把未来科技的方向分为两条主线,一个是以人为中心,一个是以空间为中心。


更大级别的空间信息模型城市CIM的建设是“大场景的GIS数据+小场景的BIM数据+物联网”的有机结合。已有的BIM技术对城市中各个建筑可以做到构件尺度的数字孪生,从而将建筑物的信息数字化。

image006.jpg

 图:基于CIM的时空信息模型,来源于广联达研究院


(5)第五类软性基建。当然除了以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老基建和新基建,还包括:社会信用体系、知识创新体系、人文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这些可以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个软性的基建支撑。


二、京津冀要解决的热问题


1.从“京津冀”辐射链接到“京津冀”环形链接

这几年我国在京津冀协同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尤其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方面成就斐然,北京和河北重要城市的“辐射性连接”越来越方便。无可否认短期的好像当前的着眼点也还是重点解决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区”疏散,及北京与沿周边的河北各市的协同问题。而河北省自身发展的一体化却极其滞后,主要表现在河北的各个城市之间的道路连接还是比较弱,以高铁为例:没有哪一条路线解决了河北省十一城市的互联互通,比方说保定铁路去张家口必须走北京;去承德必须走北京;2015年才有了通过天津过往的近路。保定到沧州,保定到衡水,都是没有铁路互通的城市,甚至保定到衡水到目前连高速公路都不能直接互通。河北省自身各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还是相当“碎片化”的。 同时再加上河北省缺少真正的经济增长级,不像河南省有郑州、湖北省有武汉这些大的增长级。我们认为未来河北应该着力这些问题,实现各个城市的“环形链接”,解决京津冀各城市的“碎片化”发展问题 。


2.从物理“京津冀”到数字“京津冀”

当然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各个城市之间不仅是物理空间连接,还有信息空间连接,未来人与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协同和协作,已经不局限在物理层面,更多还会发生在数字空间 ,京津冀可以共建“新基建”为抓手,促进北京的新一代信息化等科技资源向河北省和天津的转移。

这主要包括二方面:

首先,河北省自己要积极和北京市的一些新基建的龙头企业合作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并深度应用在各个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各个城市的数字连接中。根据河北省发改委统计数据,河北省今明两年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拟开工和在建项目约140项,总投资达1744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近320亿元。常山云数据中心、腾讯怀来瑞北云数据中心、河北移动云网数据中心和雄安专项工程等一大批亮点项目加快建设,将为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可以成为京津冀等各地促进“数字化”连接的基础设施支撑。


其次,加快北京市和天津市、河北省的“新基建”合作机制,大家知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领域拥有无限创新的可能性,而这些创新的要素分布在北京。各地政府需要协同引导这些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来交换创新要素,提高创新要素的边际价值。这样,企业的创新活动就可以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周期更短、成本更低的开放式创新,释放出创新的新动能,从而保障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持续性,持续赋能数字京、津、冀建设。


3.积极推进“京津冀”基础设施的融合创新

京、津、冀三地尤其是相对落后的河北省,应该尽快出台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或数字化升级的指导意见。首先、研究如何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融合,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工作。如:物联网在城市排水、城市路网、公共停车场、城市管网、市政消火栓、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黑臭水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发挥CIM平台上线运行并在整合利用物联网数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可以重点选择重要的主城区、产业新区和园区进行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选择一些重要的城市区域进行智慧管廊等,解决普遍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共性瓶颈问题,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为全国积累经验、作出示范。其次,加强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积极利用大力建设“新基建”的机会,进行智慧城市和园区建设的创新,数字科技新基建的推动,能够让城市中的万物互联互通,构建起城市级数据中心,让人工智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让交通、规划、环保等各个部门打破数据孤岛,更高效的地沟通、协同。

 image007.jpg

图:基于CIM的时空信息模型与多源数据集成,来源于广联达研究院

例如:可以基于CIM的时空信息云平台,以BIM、3DGIS、IoT技术为依托,可实现城市和园区的建筑群、道路交通、城市部件、地下管线等空间对象的数字化和园区运行状态的在线化,在多源空间数据融合、三维大体量模型轻量化、Web端高逼真渲染、IoT一体化数据接入,构建整个城市或园区的数据中心,城市运营者、园区管委会、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搭建智能化应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最终助力城市和园区的智慧化发展。

 

三、抓住“新基建”机遇促经济全面转型

新一轮基建的狂潮来袭,新基建概念的推出,这一切不仅是构建阻止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的力量,更重要的加快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智能经济转变,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但是面对当前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新的观念和概念也层出不穷,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新基建和传统基建都进行一下体系化的思考,及如何促进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融合创新,最终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信息物理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我国经济和各城市群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京津冀等城市群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换道超车”的机会,积极拓展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用“新基建”助力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