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页
11/02
2018

BIM3.0时代下的新思考:对话严巍,北京新机场项目来袭!

发布时间:14:10:40  

分享: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项目都在尝试应用BIM技术,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北京新机场项目的BIM应用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在提出“BIM3.0理论”时,研究团队特别邀请了负责北京新机场项目BIM实践的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BIM中心副主任严巍进行指导,并且与严总进行了一次深度畅谈。

BIM3.0时代下的新思考:对话严巍,北京新机场项目来袭!


记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BIM应用的发展已经进入了3.0阶段,在BIM3.0时代,您认为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有哪些比较明显的变化吗?

严巍:首先我对于BIM3.0代际论中所提到的BIM3.0阶段的特征是赞同的,即BIM的应用呈现出从施工技术管理应用向施工全面管理应用拓展、从项目现场管理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延伸、从施工阶段应用向建筑全生命期辐射三方面特点。

当然,现阶段BIM技术在这三方面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在BIM技术应用过程中愈发被重视,这也源于施工企业在发展时对数据应用的强烈需求。同时,随着BIM应用的逐步成熟,企业的管理层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这个阶段,BIM应用的价值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模型这种可视化方式以及管理流程的优化带来的短期或者说是点的价值上,更应该发挥在BIM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的价值,通过对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在提升效率和效能方面给项目以及企业提供更大的帮助,长期形成企业大数据,从而实现企业的全面转型和升级,甚至可以促进施工行业产业模式的再造与变革。

记者:近几年BIM技术在项目上的应用,从一开始的技术管理应用,慢慢向生产和商务多方面管理拓展,您认为BIM技术应该如何与项目管理的业务进行全面融合?

严巍:我认为,BIM技术的应用与项目管理业务进行全面融合是施工阶段BIM应用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整体上看,很多的施工企业已经经历了BIM技术的尝试和摸索期,对BIM应用也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积累,无论是项目还是企业,大家都在推行BIM技术与项目管理的融合,但是目前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并不多。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管理流程与BIM技术的特点存在诸多不适,仅仅将BIM技术的应用点直接安插到现有的管理流程中,远远不能将BIM的价值完全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我们针对BIM的特点对原有的管理流程进行调整,甚至是再造。

那么为什么说BIM技术最先在技术管理上得以很好的应用呢?主要是技术管理的流程更适合BIM技术特点,特别是可视化特征的发挥,但用到生产和商务方面,更多就需要传统管理方式的升级。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其中信息或者数据是BIM价值的重要体现,但在过去,项目甚至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基于数据信息的管理手段相对欠缺,这也源于传统的管理流程中搜集数据非常困难。但当出现了BIM技术以及一系列新型技术时,真实、实时数据的搜集成为了可能,有了项目上的这些数据信息,无疑有助于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当然也对原有的管理流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然,对原有管理流程的改变要基于对BIM技术的深度了解以及对自身管理需求的明确,BIM价值的体现一定是满足需求的。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需求主要有两方面,即项目上降低成本的需要和企业提升管理效能的需求,但如果想要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就需要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不断进行实践与总结,最终实现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

BIM3.0时代下的新思考:对话严巍,北京新机场项目来袭!


记者:您在之前参与的项目上进行BIM实施的全面管理时,是如何把握重要结点,发挥BIM价值最大化的,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严巍:对于项目上的人来说,BIM还是一项新技术,想要真正实现项目上的“全员BIM”还是非常有难度的。我们在每个项目推行BIM应用时都本着一个基本原则,即搜集项目提出的具体需求,用BIM技术帮助其解决问题。

北京新机场是北京城建集团第一个全面应用BIM技术的项目,在推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当然也通过该项目的实践收获了很多经验。这个项目我们是以集团BIM中心的角色下到项目上的,这就涉及到了与项目人员磨合的过程。依照我们定下的BIM应用基本原则,首先我们对项目上各部门进行了需求的搜集,在搜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在其他企业也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业务部门的需求不明确。项目上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业务部门随便提一个应用需求,BIM中心的人员接过来做好久,最终的成果却无法产生很大的价值,在过程中也没有详细的需求记录,最终BIM应用成果不佳的责任往往都要由BIM中心来承担,甚至会造成BIM没价值的认知。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目中建立了“派工单”的BIM应用制度,业务部门需要按照要求提交“派工单”,BIM中心对其提出的需求进行判断,需求明确并且可以用BIM技术解决的问题进入应用流程,需求不明确合作无法用BIM技术解决的问题再与业务部门进行探讨。在应用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需要经常与业务部门交流,我们对BIM技术更熟悉,他们对业务更熟悉,所以就更需要用增加交流的方式使得BIM中心与业务部门形成更默契的配合,最终实现让BIM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记者:在施工企业应用BIM技术的过程中,都会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企业的投入究竟能够带来多少价值。那么您认为BIM技术在施工企业的应用价值应该如何进行客观评价?

严巍:想要客观评价BIM应用的价值,就先要了解BIM应用能够带来哪些价值,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经济价值、管理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BIM应用节省了多少工时、多少材料等等,这部分价值相对而言更容易通过钱来量化;管理价值主要是通过BIM应用在哪些方面提升了项目乃至企业的管理效能,比如BIM实现了数据共享,使得管理人员节省了大量搜集信息的时间,再比如以BIM为载体积累的数据,通过分析与总结帮助企业提升管理的精细程度,这部分价值往往不容易用钱量化;社会价值主要是指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荣获一些行业奖项,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这也是不容易量化出来的。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BIM所带来的三类价值中只有经济价值比较好量化,其他两类价值都无法用金钱来具体量化,而企业在BIM上的投入却都很直接的反映在了钱上,这就给企业客观评价BIM的价值带来了很大困难。如果只用BIM投入多少钱,节省多少钱来评价BIM技术对企业的价值显然是不客观的。

在我看来,客观评价BIM的应用价值需要通过企业制定相关的评价体系来实现。我们企业的做法是每个项目的BIM应用,都需要事前制定BIM应用策划书,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本身的需求,明确需要通过BIM应用来实现哪些具体的指标,并且明确合格的标准应如何评价。当然BIM应用策划书中的内容除了要解决项目上的问题,公司层面也是要提出一些要求的,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BIM发展可以带有全局性的视角。有了BIM应用策划书,还需要对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就可以按照计划执行,最终将BIM应用成果与制定下的目标进行对比,从而评价BIM应用的效果。对于BIM的价值评价而言,这不乏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有效手段。

BIM3.0时代下的新思考:对话严巍,北京新机场项目来袭!


记者:北京城建集团在BIM应用的发展上已经有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BIM3.0阶段,请结合您的经验从工具选择和人才培养两方面,给其他施工企业在推行BIM应用过程中提出一些宝贵建议。

严巍:在工具选择方面,我建议使用现阶段的主流BIM产品。城建集团在投标阶段,主要选择SketchUp软件或Revit的部分插件来快速创建模型;在效果展示时,一般会选择3D MAX做精细展示,或者选择Fuzor或Lumion做快速渲染漫游;在施工过程管理应用中,主要使用BIM5D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并可以进行精准的数据核算与分析。总之,对软件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项目类型以及BIM模型和项目BIM应用的需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三点建议:第一,要从专业的工程师中选拔BIM工程师,保证企业BIM工程师的专业性。第二,要基于具体项目,从基础操作开始进行BIM技术培训。第三,人才培训需要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对相关人员进行长期的培训跟踪与定期考核非常重要。项目人员在BIM培训后要取得国家BIM等级资格证书,避免由于时间过长而产生遗忘、效率降低、企业BIM人才不规范等问题。此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较为简单的工作示例作为培训的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次,要多交流,有互动,教学相长。在培训教材上,要与项目实践相结合,避免从软件功能操作出发,导致难以解决项目实际问题的现象出现。

下面以城建集团实践经验为例,在BIM中心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建议。虽然集团早期从专业工程师中选拔了部分人员进行BIM建模培训,在培训后立即回到项目上进行大规模的建模工作,但是由于项目人员本身对BIM技术的掌握主要停留在模型创建上,应用过程中,很多实际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企业处于BIM应用初期,项目管理人员及集团管理层对BIM技术应用也不是很了解,对软件的操作不熟悉,在早期培训的项目人员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分辨其问题根源,或可能将原因归咎于软件的局限性上,即便是问题本身可解决,也会被各种方式掩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全面的BIM技能培训体系及方法,没有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进行,且缺乏后期的培训跟踪与考核。

因此,BIM培训的早期一定要基础化、规范化,中期要持久化,不断地验证所学内容,后期要进行持续的跟踪和考核,促进项目将BIM技术真正应用落地。在培训过程中,当企业依靠自身无法达成以上路径的时候,可以选择专业的BIM咨询单位与培训机构,只有这样,才能淬炼出优秀的专业BIM人才。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