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沙龙活动 >  详情页

BIM奇葩说

发布时间:2018-12-12 16:28:28 点击:930 点赞:5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1212161209.jpg

国外BIM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吗?


吕振:


我是销售出身,后来参与了几个大项目的管理平台建设,参编了一部分省的定额,这些经历能让我抽离出来,换一个角度看待行业。


我比较同意李刚的说法,国内像阿里、腾讯的崛起,都是从一开始的学习,到颠覆了国外的经验,开辟了新的道路。

 

国内很多行业的发展都比国外要快,原因恰恰来自于我们的「落后」。怎么讲呢?

 

比如我们移动支付的发展是让世界震惊的。在国外,因为人们对数据隐私非常重视,不愿意把个人支付隐私交给某个企业,所以由民意而生的一些法案就会严格限制这些公司的业务发展。

 

再比如,我们在工业时代输给了英美,因为工业化最大的要求就是标准化、各司其职。而从工业文明到智能文明,社会对个体的约束会越来越小,我们大量的个体基数就会成为优势。

 

从这些年发布的BIM相关政策你能看到,我们在走的是规模经济,而国外是质量经济。把规模先做起来,我们才有资格去谈质量。

 

在这种选择下,国内对BIM会非常「纵容」,也就是赵欣所说的「Hollywood BIM」。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和矛盾的时代,我分三个层面看待行业变革。

 

➤ 第一个层面叫「端」,也就是具体的软件和业务流程。它主要的作用是带来数据。

 

➤ 第二个层面叫「网」,也就是互联网,它的作用是「端」产生的数据做一个连接。

 

➤ 第三个层面叫「云」,它的作用是提供算法。

 

目前很多应用解决的都是「端」的问题,这个层面我们能生存,才能进一步解决数据的互联和运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收费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博弈问题。

 

这些问题和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很难找到前车之鉴,需要我们独立解决。

 

但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和项目,在速度上一定是比国外快的,甚至会诞生像腾讯这样从学习到全面超越的企业。

微信图片_20181212161135.jpg

  

正向设计靠谱吗?要不要翻模?

 

我个人非常支持正向设计。

 

一个项目的优化,设计阶段占了70%,施工阶段占20%,运维阶段占10%。

 

但这是理想数字,现状并不是这样。所以你说要不要正向设计?要的。目前阶段正向设计靠谱吗?我觉得不靠谱。

 

这是因为正向设计不在设计院的商业逻辑里。目前设计院不可能靠三维设计多拿到10%的业务,或者10%的设计费。所以你很难逼着人去做一件不赚钱的事。

 

你是怎么看待平台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平台的作用:

 

我们做了一个功能,让各个总包企业通过平台来分派任务。过去两个月,平台的任务分派数量是3.6万个,而任务的完成率只有51%。这个数据让我们很吃惊。

 

平台的价值就在于,我们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没有平台,我们连哪一半任务没有完成都不了解,就更难谈进步了。

 微信图片_20181212161218.jpg

施工模拟是鸡肋吗?

 

我认为施工模拟不是鸡肋。基于模型和时间维度的结合,也是模型价值的延伸。

 

英国有一个软件叫Synchro,它只有施工模拟这一个功能,没有成本的选项,也卖的很好。

 

比如海口有个双子塔项目,空间非常紧张,项目上只能同时放三台混凝土泵车,每次浇筑就要上万方。

 

这个项目用施工模拟来预演每台泵车在几分几秒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退出,这对于项目来说价值是非常大的。

 

在建筑业很火很赚钱的时候,现场的一点浪费无足轻重,人们会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价值。

 

但现在环境变化了,我们没有那么多劳动力,项目不那么赚钱,这种预演和成本节约就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点。

微信图片_20181212161145.jpg 

人工智能领域的图像识别,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贴标签,告诉电脑这里是鼻子那里是耳朵,这个过程人工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据说现在河南有些地方,整个县的人专门在互联网公司接这种贴标签的工作。

 

从数据到智能,这个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你不能说希望自动化然后自动化就直接实现了。

 

在这个角度看,模拟就是一个理解数据、连接数据的过程。我们把模型背后的基础信息反映出来,去挂接人机料信息,最终得到一个模拟。这个过程也是贴标签的过程。

 

未来我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项目模型完成后,可以算出来不同阶段的资源投入。

 

这也是前面我说到从解决标签来源的「端」,到连接这些标签的「网」,再到负责计算的「云」。

 

任何的数据放在单个节点上都没有价值,比如我今年32岁,这个数据没有用,但如果这个数据放到成千上万人里面,就是有价值的大数据。

 

怎么看待从模型到信息?

 

在单纯的模型价值来讲,管综的直接价值肯定更明显。建筑你可能把墙梁板画出来就完了。

 

但机电和建筑的模型是要结合起来的,就像我们说到数据要集合到一起才有价值一样。比如预留孔洞,还有装配式设计,这些就都需要建筑与机电深入结合才有价值。

 

即便就是管线BIM,也不仅仅是碰撞检查这一点点价值。

 

比如我了解到,一个印度大使馆的项目,所有的材料都必须从国内运过去,管线都要预制好,现场没有条件加工。

 

那这些管线在哪里断,断开后怎么运才能节约海运空间,建筑该怎么预留孔洞,这都是价值点。如果这个项目没有管线净高需求是不是就不用模型了?不是的。

 

模型的价值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首先你需要去发现问题,然后看模型能不能帮忙,而不是反过来问模型应该有什么应用点。

 

BIM的价值能体现在真金白银上吗?为什么有人不挣钱?

 

BIM带来的价值毋庸置疑,我认为现在文化的问题大于业务的问题。我们的行业有桌面上的一套规则,也有桌面下的一套规则。

 

我们往往会重视应用的价值,而忽略管理的价值。

 

我们愿意把模型建得很详细,却不愿意利用它来把人和现场管理起来。

 

我们喜欢求新,却不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应用点是有限的,求新更是有限的,在这种有限的框架下期待真金白银的高增长,是会失望的。

 

但我们都看到建筑行业在下滑,其实是桌面下的利益变少了。这时候我们需要向基础研究要利润,向管理要利润。在行业下滑的时候,反倒是数字化工作的好机会。